城中讀書會
巴人的文學出口
地點:
中環美國銀行中心1樓A中大專業進修學院演講廳
講者: 張翠容
主持:老旭暉
語言:粵語
講座簡介
巴勒斯坦作家舒卡爾(Mahmoud Shukair)曾這樣說:「我的故事,便是整個中東的故事。」那麽,就讓我們重新了解中東的故事,如要了解中東故事,我們應該從巴勒斯坦開始。事實上,以巴衝突已成為中東地區的核心問題。
過去一年多以來全球都在關注以哈戰事,由該戰事所牽動的整個中東地緣政治,其影響範圍可謂甚廣,有不少人更是擔憂巴勒斯坦人作為一個民族如何生存下去?自以哈戰爭至今打了已超過一年,加沙幾乎九成學校、文化遺產、古老的清真寺、圖書館、博物館、藝術交流中心等遭到摧毁,不少作家、詩人、學者、老師、藝術家、文化工作者等亦成亡靈,巴人另一片土地約旦河西岸亦一樣在腥風血雨之中。
有國際人權组織用文化滅絕來形容之,即抹掉巴人的身份;而以色列右翼政府也先後有多位高級官員,公開表示不承認有所謂巴勒斯坦人及其文化的存在。但另方面,在艱苦的被佔領生活中或離散歲月裡,巴人卻努力保有自己的身份和文化。
如果我們同意巴人文化也是屬於全人類文明的一部份,如是者,我們又如何能對巴人有更多的了解?或許文學是個很好的切入點。
文學是人類心靈精神思想活動的載體,而巴人文學的特質主要有兩種:抵抗文學和流亡文學,前者有重構民族認同的作用,巴人文學家借語言抵抗現實,借時間抵抗權力,借紀錄抵抗遺忘,並同時抵抗被邊緣化的處境,抵抗被抹去身份的危機;後者則是巴人處境的獨特景觀:被迫和故土割裂的離散之苦,同時也反映著每一個時代的地缘格局變遷和社會動蕩。
說到底,巴人文學乃是典型經歷殖民主義的第三世界文本。在本講座中,講者挑選了《我看見了拉姆安拉: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 》( I Saw Ramallah)和大家分享,作者是知名已故巴勒斯坦詩人作家穆里 . 巴爾古提(Maurid Barghouti),而他故鄉拉姆安拉正是巴人自治政府的所在地,西岸重要政治文化中心。
巴爾古提的作品刻畫出飽受離散的巴人獨有鄉愁和所走過的流亡之路,從中讓讀者領悟到新聞以外一頁巴人有血有肉的抵抗歷史,並對人文中東作出最深沉的呼喚。
講者簡介
張翠容香港新聞工作者及專欄作者,專注國際事務,走遍歐亞大陸、中東地區、拉丁美洲和北非多國,一邊行走一邊寫作,並著有《行過烽火大地》、《大地旅人》、《中東現場》、《拉丁美洲真相之路》、《地中海的春天》、《歐亞現場》等,而《中東現場》因應以哈戰事於2024年3月更新不少內容推出全新增訂版,曾獲多個好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