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 (五)

城中读书会
巴人的文学出口

地点:

中环美国银行中心1楼A中大专业进修学院演讲厅

讲者: 张翠容

主持:老旭晖
语言:粤语

讲座简介

巴勒斯坦作家舒卡尔(Mahmoud Shukair)曾这样说:「我的故事,便是整个中东的故事。」那麽,就让我们重新了解中东的故事,如要了解中东故事,我们应该从巴勒斯坦开始。事实上,以巴冲突已成为中东地区的核心问题。

 

过去一年多以来全球都在关注以哈战事,由该战事所牵动的整个中东地缘政治,其影响范围可谓甚广,有不少人更是担忧巴勒斯坦人作为一个民族如何生存下去?自以哈战争至今打了已超过一年,加沙几乎九成学校、文化遗产、古老的清真寺、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交流中心等遭到摧毁,不少作家、诗人、学者、老师、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等亦成亡灵,巴人另一片土地约旦河西岸亦一样在腥风血雨之中。

 

有国际人权组织用文化灭绝来形容之,即抹掉巴人的身份;而以色列右翼政府也先后有多位高级官员,公开表示不承认有所谓巴勒斯坦人及其文化的存在。但另方面,在艰苦的被佔领生活中或离散岁月里,巴人却努力保有自己的身份和文化。

 

如果我们同意巴人文化也是属于全人类文明的一部份,如是者,我们又如何能对巴人有更多的了解?或许文学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文学是人类心灵精神思想活动的载体,而巴人文学的特质主要有两种:抵抗文学和流亡文学,前者有重构民族认同的作用,巴人文学家借语言抵抗现实,借时间抵抗权力,借纪录抵抗遗忘,并同时抵抗被边缘化的处境,抵抗被抹去身份的危机;后者则是巴人处境的独特景观:被迫和故土割裂的离散之苦,同时也反映著每一个时代的地缘格局变迁和社会动荡。

 

说到底,巴人文学乃是典型经历殖民主义的第三世界文本。在本讲座中,讲者挑选了《我看见了拉姆安拉:橄榄油与无花果树的记忆 》( I Saw Ramallah)和大家分享,作者是知名已故巴勒斯坦诗人作家穆里 . 巴尔古提(Maurid Barghouti),而他故乡拉姆安拉正是巴人自治政府的所在地,西岸重要政治文化中心。

 

巴尔古提的作品刻画出饱受离散的巴人独有乡愁和所走过的流亡之路,从中让读者领悟到新闻以外一页巴人有血有肉的抵抗历史,并对人文中东作出最深沉的唿唤。

讲者简介

张翠容香港新闻工作者及专栏作者,专注国际事务,走遍欧亚大陆、中东地区、拉丁美洲和北非多国,一边行走一边写作,并著有《行过烽火大地》、《大地旅人》、《中东现场》、《拉丁美洲真相之路》、《地中海的春天》、《欧亚现场》等,而《中东现场》因应以哈战事于2024年3月更新不少内容推出全新增订版,曾获多个好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