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3日 (二)

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 2009

時間: 3:30-5:00pm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G3室

香港中文大學自創校之始,一直推行通識教育,鼓勵學生擴闊視野,跨越學科界限,關心社會,探究人生問題。

現時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通識教育科目的老師超過二百位,其中許多表現優秀、卓然出群。為表揚傑出老師的貢獻,香港中文大學教務會通識教育委員會於2006年設立「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邀請全校通識科目老師及學生提名,並由該委員會之常務委員會根據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課業指導三方面評審。

本年度榮獲提名的老師有九位。教務會通識教育委員會議決頒發「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予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及翻譯系兼任講師王劍凡博士。

謹此致賀!

王劍凡博士

王劍凡博士
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翻譯系兼任講師
「目光有多遠大,世界就有多大。
通識教育可以幫助同學擴闊視野,
跳出垢蔽塵塞的自我小天地,
昂首邁進海闊天空的大世界。」
教學理念

「我老是在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我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甚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做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捕手。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但我真正想做的就是這個。」(沙林傑)

王劍凡博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英文系,主修翻譯,並取得博士學位,研究哲學翻譯;現為中大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以及翻譯系兼任講師;研究興趣包括翻譯、旅行、哲學。

王劍凡博士與中大淵源深厚,早在學生時代,已為中大擔任教學和研究的工作。王博士近年為中大教授大學通識科目,計有「幸福論」、「旅行與翻譯」、「寫給當代的經典:追尋美麗人生與美好社會」等。「幸福論」的目的並非教人如何尋找「幸福」,而是幫助同學思考「幸福」。課程從跨學科與跨文化的角度探索現代人的「幸福」問題,如﹕現代人認為幸福是一種權利,這種觀念如何產生?幸福的標準是甚麼?由誰來訂?人可否做幸福的主人?王博士認為,人總希望自己的人生幸福圓滿,但是幸福人生很少從天上掉下來,只有走對了路,才有可能接近「幸福」。「人生的路該怎麼走?」不單是哲學家的問題;任何想要活得精彩的人,都應該對問題有所反省。修畢「幸福論」未必代表對幸福的問題想得通透,但這個課程至少可以給予同學一點指引,讓同學繼續追尋自己的答案。

 

「旅行與翻譯」則從跨學科的角度探索旅行與翻譯的關係。王博士認為,旅者操控了國人對外面世界的認知,旅行者的偏見和觀感可能扭曲「事實」,使足不出戶的人對外面世界的認識產生偏差;遊記翻譯的誤差更可能導致「雙重謊言」:文本內容本身已不能完全反映真實,而翻譯的誤差則更進一步扭曲真實。所以,「旅行與翻譯」的核心問題是:人類文化交流若建基在旅行與翻譯上,我們用「語言」所認知的世界到底有多「真實」?「旅行與翻譯」挑戰同學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讓同學了解現實世界背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和權力運作,明白人的移動和各國的交流如何逐步構成今日的世界。王劍凡博士善於活用實例,以淺白的語言闡述深奧的道理。以國名”England”的漢譯史為例,從最初的「諳厄利亞」、「英圭黎」、「英夷」,到後來的「英吉利」、「英國」,說明中國對外關係的變化,以及翻譯背後的權力運作。王博士給學生的功課多半取材自親身的旅行經歷,內容生動有趣。

「寫給當代的經典:追尋美麗人生與美好社會」旨在帶領同學直接與中西經典對話,思考生命與社會的問題,如﹕友情、愛情、旅程、名聲對人生有何意義?三大宗教對達至美好社會與人生提供什麼啟示?理想社會必備的是無私的賢君、保障個人自由的政治,還是人人為己的經濟?王劍凡博士認為,經典在人類文明史扮演重要的角色,並且歷經歲月洗禮,每一次看都會令人有不同的發現;經典直接或間接糾正人類的錯誤,消除人類的困惑,減少人類的苦難; 經典內容豐富,思想深遠,擁有「希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快樂」的熱切渴望。王博士與經典結下不解之緣,始於初中時代;當中印象深刻的是讀完《麥田捕手》後那種不能言喻的憂傷,又好像有一絲暢快,也不知是被自然的語感打動,還是覺得有人說了自己心底的話。總之,就是把能找到手的沙林傑作品,全部看完。第一次讀到那個所謂「混賬的懸崖邊」,完全不懂當中的深意;多年後再讀,覺得「守望者」不失為一種教育理想的表述。課堂上,王博士會先講解經典的背景,然後提出問題,跟同學討論。他認為同學都有能力深入討論,而且很有創意。例如有位同學提出,《創世紀》中引誘夏娃吃禁果的蛇,就好像柏拉圖《理想國》中走出洞穴看過真實的人;有位同學的期末論文以劇本形式撰寫。這些都反映同學能夠把知識融會貫通,亦有賴王博士給予學生很大的發揮空間。

王劍凡博士認為通識絕非「吹水」的常識科目,而是講求知識融會貫通的科目,要求學生「跳出框框」,突破本身的思維模式,擴充知識面,以多角度思考問題;同學從認識自己開始,進而認識世界,學會同情、諒解、包容。而大學教育也是一樣,學生除了接觸各方面的知識之外,還應學習把學問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於工作以至人生之上,將來發揮一己所長,增添人間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