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 2011
時間: 3:15pm - 4:45pm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留足展覽廳
2011年榮獲提名的老師有十二位。教務會通識教育委員會議決頒發「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予兩位傑出通識老師:哲學系高基存博士及物理系彭金滿博士。
高基存博士
高基存博士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其後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2006年,高博士加入中大哲學系,除執教哲學系本科課程的初階和中階邏輯學,以及英美分析哲學外,更講授UGED1810「批判思考」、UGED1800「思考方法」、UGED1111「邏輯學」、UGED1112「邏輯與論辯」以及UGED2261「哲學與人生」等通識科目,深受學生愛戴。
高基存博士的研究興趣包括批判思考及邏輯學的教學方法、知識論、語言哲學及英美分析哲學。在澳門長大的他,亦是「澳門中國哲學會」的執行委員。
獲得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我感到非常榮幸!很感謝通識教育部和哲學系的同事,以及我的學生。沒有他們的幫助和鼓勵,我不會得到這項殊榮。我的教學年資不算深,談不上對教學有甚麼獨到的心得,但也願意分享一些教學理念。
首先,我認為教師在課堂的表現,其實是他日常的學術修養的流露。因此教學不只是一種專業,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有當教師具備吸引學生的氣質和風範,課堂才會精彩。我又認為,良好的教學一定是有趣的教學。好的教師會在生活中注意與所教授科目相關的人和事,尤其有趣的材料,以豐富其教學內容。另外,教師的幽默感對於教學是很重要的。幽默不單能製造課堂氣氛,深刻的幽默故事往往很有啟發性,有助於學生吸收和反省課程內容。
談到通識科目、尤其是批判思考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重點。第一、寬容原則(principle of charity)。寬容原則是指導溝通的原則。其要旨是:詮釋時應盡量把對方的說話理解為真理。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我很鼓勵學生作課堂討論。而在課堂討論中,我遵照寛容原則,盡量把學生提出的意見詮釋為最合理的見解。唯有這種環境,才能鼓勵學生表達意見,達至教學相長的目的。這種互動的教學,讓學生感覺到自己能夠參與,產生對課程的歸屬感。第二、以例子貫通各種學科。從眾多不同學科之中抽取出與批判思考有關的例子。我常在課堂上分析文學、哲學、自然科學、歷史學、政治學等等學問裡的邏輯推論,讓學生明白批判思考如何應用於各種學科。第三、活用日常生活的例子。在課堂中,我經常引用學生熟悉的政治人物或影星、歌星的言論;又引用電視廣告,電影或卡通片段。這不但能提升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體驗課程內容與生活的相干性。
總之,要把通識課教好,教師的氣質、融會貫通的知識、以及虛懷若谷的接納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彭金滿博士
彭金滿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其後於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獲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彭博士在2001年起,任教中大物理系的天文學及天體物理學的本科課程。彭博士的教學熱誠早獲同儕嘉許,並於2010年獲頒授「理學院模範教學獎」。
多年以來,彭博士任教的大學通識科目—UGEB2401「天文學」、UGEB2390「物理科學概論」和UGEB2501「自然的秩序」均廣受同學歡迎。在大學通識教育部的邀請下,彭博士多次在《大學通識報》發表文章,更為大學通識教育部主持不同的讀書會、通識沙龍及通識午餐聚會。彭博士除樂於與中大師生分享他在通識教育的經驗外,亦積極參與資優和科普教育工作。現時彭博士為中大教育學院資優計劃的「榮譽課程顧問」和香港觀天會的「學術顧問」。彭博士的研究興趣為天文學的發展史和介觀系統中的物理現象。
我選擇以教育工作為我的終身事業,因為這賦予我莫大的使命感與滿足感,要我好好教育下一代。我喜歡教學,尤其是通識教育;從中,我能夠幫助學生反思個人價值,亦能幫助他們處理跨學科的議題。對我來說,執教通識教育是一項富挑戰性的工作,部分原因是學生來自不同的院系,他們既有不同的學術背景,對課程亦有不同的期望。我將在下文分享自己執教通識教育時的喜悅與困難。
通識教育鼓勵學生組織和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與同儕討論。然而科學的討論,並不如表面的簡單和直接。科學理論以事實為依歸,在對與錯之間沒有灰色地帶,學生幾乎沒有評論的空間。比如說,學生可以理解牛頓定律,並以此來解釋許多現象,但是,他們卻無法評論牛頓定律的好與壞。不過,假如老師能夠跳出教授物理時常用的「問題與解答」模式,直接談及科學的本質,或就能別有洞天。我常常問學生:「如果科學理論不再以數學方程來表達,那會怎麼樣呢?」然後我會給他們一個不用數學就不能妥善分析的處境,以突出科學理論數理化的特點。通過這些討論,學生會了解物理科學的定量性質,以及物理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異。
此外,多元的評估方法對科學範疇的通識科目而言,是特別重要的。唯有透過不同的評核方法,老師才能量度學生不同方面的學習成果。比如說,在撰寫一篇學術論文之前,學生先需要搜羅相關的文獻,整理當中的資料,並有系統地組織自己的意見和論據。老師觀察這個準備的過程,往往能夠對學生有更深的認識。從中,我經常發現同學並不理解我所教授的科學理論。我曾要求學生撰文解釋光線在進入玻璃後減速的原因。很多同學都能正確運原子模型來解釋,但有學生竟以「子彈的比喻」來作答:
「當光線穿過一塊透明的玻璃磚,它的速度會比在空氣裡的光線慢。這好比一發子彈射進木頭後,彈頭有部分動能被木材吸收,速度便因而減慢。同樣,在透明的玻璃磚裡面,部份光線的能量被玻璃吸收,因而減慢速度。」
這比喻其實不對,光速減慢是因為折射,光線的能量並沒有在玻璃中減少。如果沒有這份作業,我就無從得知同學並不了解原子模型。因此,我的通識課除了有論文寫作的要求,更有一些以結構性問題和選擇題為主的作業,以鞏固同學在課堂學習到的知識。同時,我亦要求同學閱讀科學文章,以及參與網上的學習活動。這樣,學生就能掌握自學技巧,並寓學習於娛樂。然而,學生卻不時抱怨:彭博士要求的課業過於繁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