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目標通識課(2024-25 第二學期)
可持續發展目標通識課(SDG-GE)乃現有大學通識課或書院通識課,並至少與一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修畢相關課程後,期望同學能掌握不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及其在不同處境下的實踐,並能就該些目標所針對的議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以下是可持續發展目標通識課:
UGEA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五 下午02:30 — 下午04:15
導修:逢星期五 下午04:30 — 下午05:15
講師
Professor HO Hang Kei
課程簡介
今日中國無論在世界舞台或是日常生活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崛起造成了世界秩序的重整、大量的資金與人才看中了這塊土地上的機會而爭相前來、更不用說我們日常使用的物品有多少是中國製造。然而,中國至少在名義上仍然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黨專政與政治審查仍是受擁護的價值。這門科目強調人類學特有的全貌觀點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的關注,透過一系列的議題來理解中國及其在當代世界中的角色。人類學的研究特別擅長透過特定地點的日常細節,來理解牽連廣泛的社會與政經議題。本科目由談及中國近代歷史中一連串的「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的崛起與轉變開場;討論包含家庭、親屬、宗教、教育、族群、身份認同與道德選擇等人類學中的經典主題。在科目的下半部,則會介紹中國正受關注的議題,來反思傳統的社會與文化如何受到現代化和後資本主義等全球發展過程的形塑。這些議題包含:消費主義、個人主義、都市化、地下(非官方)文化生產、公民社會與行動,以及金融化及數據化。除了人類學之外,這門科目也引介如歷史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以及新聞寫作中關於當代中國的精闢作品;希望能給修課學生對今日中國既全面又細緻的理解。 這門科目將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與實踐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人類學長期以來都強調對權力、弱勢群體、生態環境,以及何謂福祉的反思。由理解中國入手,本科目探究的是人類的發展與選擇。這些探討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思考,特別是有關「促進包容與永續的經濟成長」、「減低國內與國家間的不平等」、「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以及「建立和平與包容的社會與強有力的制度」等方面。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
學分
2 學分
UGEB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二 上午10:30 — 下午12:15
導師
伍潔瑩博士
課程簡介
此科旨在讓學生對世界以及香港的自然保育工作有一較全面的認識。先從宏觀角度,了解自然保育的概念與原則,進而介紹香港不同生態、物種的保育方法,其中郊野公園和海岸公園分別保護陸地和海洋之物種和生態,而地質公園主為保護地質多樣性而設立。此外,本科探討在這個地少人稠的環境下,如何合理利用自然(生態)資源以及修復因過度開發而受到破壞的保護地,維持生態環境和都市之可持續發展。本科最後探討二十一世紀全球化以及氣候變暖對自然保育概念與實踐的衝擊。此科不會教授學生如何辨認植物、雀鳥、虫魚、珊瑚或岩石,它主要向學生提供一個自然保育的框架,比較世界與香港自然保育從理論到實踐之異同;又鼓勵學生通過個案研究,從不同角度探討香港自然保育工作的時空變化,從而提高學生這方面的分析能力,對本地以及全球自然保育問題建立個人的見解。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一 下午02:30 — 下午04:15
導修:待定
講師
王君傑博士、馮通教授
課程簡介
你大概已聽說過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森林砍伐,森林大火,強颱風,冰川融化,農作物失收,人口過多等問題。這些也是影嚮人類可持續既真實而又迫切的危機。我們怎麼知道這些都在發生?事實上,地球每天都在太空被監測。谷歌地球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可以利用它隨時隨地用指尖去到全球任何一個角落。您有否想過這些影像從何而來?這些影像是如何獲取?我們是如何利用影像來了解地球上發生的事情?這些影像大多數是由懸浮在太空中的巨型機器 -「人造衛星」所記錄。「遙感」是指從太空或空中收集影像的過程,是空間信息技術領域中的重要工具之一。透過解讀這些影像中的重要信息,可更加了解我們的家-「地球」的現況及為其可持續性負上責任。
本課程讓同學獲得遙感的基本智識,並了解此技術是如何對地球進行監測。本課程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闡釋遙感的基本概念以及從影像中提取信息的技巧。第二部份揭示遙感影像在一些可持續性的重要議題上的應用,包括城市發展,農業,森林管理,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等。這些應用與聯合國在二零一五年制定的三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連繫。它們包括第十一「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第十三「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以及第十五「保護、維護及促進領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本課程會利用大量遙感影像來說明及解釋自然過程及人類活動是怎樣改變地球上的環境,並規探可持續性的議題。通過結合實際練習和互動式課堂活動,學生將意識到這個新穎的技術是如何探究人類的未來。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五 上午08:30 — 上午11:15
講師
王朗博士
課程簡介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持續受到人口過剩、水資源匱乏、能源短缺、沙漠化、旱災、澇災、環境污染及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威脅。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這些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威脅可持續發展的大方向。有見及此,中國籌建多項影響深遠而又別具爭議性的世紀工程,包括一系列水資源開發和保護工程、可再生能源開發和利用工程及跨省級鐵路建設工程。同時,中國也在聯合國2030發展計劃中許下承諾,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承擔責任、尋求合作、共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本科旨在探討這些世紀工程的背景、性質、利弊,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特別是水資源匱乏、廉價潔淨能源及氣候行動等3個目標)探討工程的深遠影響。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五 下午02:30 — 下午05:15
講師
黎育科教授
授課語言
粵語
課程簡介
對大多數人而言,南極洲、亞馬遜雨林、大堡礁和大峽谷等自然奇觀是眾所周知的,然而,很少有人真正瞭解它們的形成過程和結構。因此,本科將會向學生講授環境變化的概念及過程,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改變、荒漠化、生境損失等。
本科從科學的角度解釋一些世界上最為著名自然景觀、地形及自然現象背後的環境變化的過程,當中包括地質、大氣、水文、生態等自然過程,及土地利用改變、化石燃料燃燒、基建發展等人為過程。
本科將圍繞四個主題設計,分別是景觀構成的過程及格局、自然環境變化與人為環境變化的綜合作用、自然奇觀對人類的好處、和保護自然奇觀的方法及面臨的挑戰。
本科會涉合最少三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13氣候行動、14水下生物及15陸地生物。本科將會探討氣候變化對各自然奇觀和人類福祉的影響,及緩解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辦法。另外,本科亦會討論人類活動對陸地及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可持續管理的可行方案。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二 下午02:30 — 下午04:15
講師
蕭琳博士
課程簡介
生物學是對生命的研究。複雜而多樣化的生命是從簡單的分子慢慢地轉變而成,生物與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生態系統;最後塑造成我們生存的生物圈。研究生物世界讓我們瞭解更多關於生命的演進和大大提升我們改善生活質素的能力,但同樣創造了很多爭論和問題。本科首先對生物世界提供一個系統性和全面性的概念,內容包括最簡單的 DNA,簡單的單細胞生物,與及更加複雜的植物和動物,最後是複雜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圈;從而引導學生去欣賞生物世界的奇趣和偉大。學生亦會從不同例子中理解到改善我們的健康、生活質量和環境,並可能影響未來的社會發展。學生會學到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示例,包括 SDG #3“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SDG #13 “氣候行動”和 SDG #15“陸地生物”。課堂上會討論生物技術的重要角色,例如如何預防和治療人類疾病,以及如何緩解全球氣候變化。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2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五 上午08:30 — 上午11:15
講師
葉佩思女士、梁國南教授
課程簡介
本科目的為其他學科背景的學生(不包括生命科學及醫學主修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營養知識及其日常生活和健康問題的應用。本科還旨在提高學生對與食品和營養有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認識。
科目由四個主題組成。主題一:介紹營養學的基本概念以及在人類不同成長階段的營養需要和所需營養關注事項。主題二:談及營養攝取與一些常見疾病的關係,當中包括體重管理。主題三:討論在坊間流傳的飲食和營養學觀點或理論。主題四:談及本地及全球的一些被受關注的營養問題。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一 上午11:30 — 下午02:15
講師
歐陽綺雯博士、陳仲良教授
課程簡介
本科探討有關氣候與氣候變化的不同議題,例如氣候怎樣跟人類的生活有關、氣候在過去的變遷、平均海平面上升、平流層臭氧層破洞和全球暖化的影響、厄爾尼諾現象和極端天氣、熱帶氣旋和社會對氣候變化的反應。
本科旨在讓學生清晰掌握全球環境變化帶來的爭論,與相關的調適和減緩措施,科目這部份會跟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13 氣候行動有關。將來對能源需求很大的社會,人類將面對保育問題,本科讓學生能有準備面對此複雜多變的全球環境,每當要作出個人及事業上決定時,科目內容會讓學生作出充分評估。科目中提到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相關科技和政策上的解決方案,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提到的 SDG#7 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 和 SDG#3 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方向一致。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一 上午09:30 — 下午12:15
講師
李月裳博士
課程簡介
每 10 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患有至少一種溝通障礙。人們在一生中幾乎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言語不清、聲音嘶啞、口吃、自閉症譜系障礙、聽力障礙和認知障礙(癡呆)等症狀的人。沒有言語和聽力科學背景的學生可能無法充分理解人類交流的基本原理及其障礙。因此,本科旨在為他們提供量身定制的內容,從語言病理學的角度涵蓋這些主題的基礎知識。
本科由 3 個主要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帶出關於正常交流基本要素的教育。第二部分涵蓋了導致各種溝通障礙的溝通鏈中出現的問題。第三部分介紹了各種溝通障礙的一般特徵以及如何通過案例研究與他們互動的實用技巧。
通過學習有效溝通技巧的基本要素以及獲得有關如何促進與具有不同溝通和教育需求的人的互動的知識,本科還旨在提高對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 的認識。其中包括#3 良好的健康和福祉、#4 融合及優質教育和#10 減少不平等。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UGEC
時間
大課:逢星期一 上午10:30 — 下午12:15
講師
胡芷妡博士
課程簡介
本科透過介紹英國歷史⼆千年的歷史,使同學能理解英國的歷史及和今⽇社會之關連,從而和連結可持續發展之課題。透過英國歷史,學生可以理解不少和現在的發明及發現都和英國歷史相關。本科會討論不同的英國層面,包括政治、文化及現代英國社會的形成。
例如英國的憲政歷史如何影響今⽇⻄⽅法律(SDG#16和平、正義與強⼤機構)?英國在經歷⼯業⾰命後,如何影響全球⼈類的消費模式及⽣態環境?(SDG#8 體⾯⼯作與經濟增⻑; SDG#9 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另外,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運動及⼆次世界⼤戰後的性別討論⼜如何影響今⽇的婦權及跨性別文化(SDG#5 性別平等)?最後,曾被殖⺠的香港在英國史上⼜扮演過什麼⾓⾊?透過英國史,同學可以更深入理解這些和我們現代有著切⾝關係的課題,從⽽對於個⼈及社會和世界未來的發展有更⻑遠的視野。
此課程將會檢視的可持續目標包括:SDG#5 性別平等; SDG#8 體面工作與經濟增長; SDG#9 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6 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2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一 下午02:30 — 下午05:15
講師
杜紹康博士
課程簡介
(UGEC1372與JASP1190列為雙重編號科目。)
聯合國自2015年起把旅遊納入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方法之一。旅遊如何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旅遊對城市及社區有何影響?此科目以日本為主要例子,探究以旅遊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可能性及挑戰。科目的第一部分介紹旅遊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本概念,並討論它們之間的關係。第二部分將日本、中國及其他國家作比較,探討旅遊於可持續城市與社區、原住民文化和自然資源方面的效益與代價。此科目亦另增討論,探索可持續旅遊在香港的潛力。透過指定參考書目與課堂習作,學生將獲得關於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知識,並批判評估旅遊作為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三 下午12:30 — 下午02:15
導修:
逢星期三 下午02:30 — 下午03:15
逢星期三 下午03:30 — 下午04:15
講師
鄧偉文博士
授課語言
粵語
課程簡介
(UGEC1835與ANTH1410列為雙重編號科目。)
本科為同學介紹認識香港文化特色的多種角度,尤其著重二次大戰後香港的文化發展。由香港的人類學研究開始,本科探討課題如鄉村文化與都市化,飲食文化,婚姻、家庭和性別關係、宗教和流行文化等;並探討其中現代與傳統、鄉村與都市、世界性與地域性等的相對關係,及以上因素如何互動並建構香港文化。自二次大戰以來,香港急促發展,本科也討論香港的發展在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達致甚麼程度,尤其在性別平等、文化包容、和具備社會責任的生產和消費的範疇上。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一 上午10:30 — 下午12:15
講師
張靜雯小姐
課程簡介
澳門以博彩業聞名於世,同時也是中西文明相遇的起點。經歷超過三個世紀的社會變遷與文化交流,成就了澳門多元社會以及豐富的文化遺產。本科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從歷史角度探討澳門的發展,讓同學了解從過去到今天構成澳門社會與文化的經緯,並反思它們如何成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障礙或契機;第二部份將通過不同主題,包括:族群關係、經濟活動、宗教與文化交流、文物古蹟保育等,向同學展示澳門的多元社會及文化,並探討它們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尤其是目標#8「體面工作與經濟增長」、目標#10「減少不平等」、目標#11「可持續城市與社區」之關聯性。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2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二 下午02:30 — 下午05:15
講師
郭春蘭博士
課程簡介
糧食提供能量和營養,是生命的基本要素。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第二個目標就是實現零饑餓。諷刺的是,雖然糧食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但世界饑餓人數繼續增加。糧農組織最新估計,2018-29年世界饑餓人數達八億二千二百萬,比2014-16年增加二千八百萬。為什麼?因為世界饑餓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則上包括糧食供應、獲取和利用。因此,本課程將採用多學科的方法探討各種糧食和饑餓問題,以及它們如何隨時間而改變。將分析引起世界饑餓的不同因素,重點強調糧食供應或生產系統,同時考慮到沒有一個單一的辦法可以解決世界饑餓問題。課程最後討論21世紀的可持續農業及減輕世界饑餓問題的措施。除講課外,本課程還輔以實例,加插錄像與幻燈片,幫助同學生動地理解有關內容。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三 下午02:30 — 下午04:15
講師
馬路華教授
課程簡介
世界對非洲大陸的討論往往受著其形象、文化、環境和發展等方面的固有印象影響。本科旨在具批判性地分析非洲作為一片飽受衝突、災難和貧窮影響,長期以來需要外來援助的大陸的刻板印象。除了圍繞非洲的各種迷思,這片大陸近期的發展亦令人關注。
早前聯合國決定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人類、地球及其全球繁榮訂定行動計劃。這計劃與非洲2063年議程互相呼應,提供機會讓非洲在可持續發展目標 (發展目標) 議題中,尋找其人民、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定位。
本課程將介紹非洲的概況,包括其地理、環境、文化和塑造非洲當代命運的發展議題。透過授課、嘉賓主講、影片播放和野外考察,學生將能具批判地分析非洲作為一片大陸,而非常被誤解為一個國家的概念。課程將提供一個知識平臺,從跨學科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與非洲及人類相關的問題。學生將能夠從多方面演繹和闡述當代非洲的定位,思考它與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與亞洲和中國的關係。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2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三 上午10:30 — 下午12:15
導修:逢星期三 下午12:30 — 下午01:15
講師
胡嘉明教授
課程簡介
(UGEC2243與CURE2018列為雙重編號科目。)
人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自然。生態危機、環境惡化、極端氣候等已成為當代政治的重要關鍵詞。 “自然”與“文化”真的是壁壘分明?還是交錯纏繞?自然、文化與權力如何交織?人文學與社會科學如何介入環境危機與可持續的議題?性別、階級、種族如何與科技、被破壞的環境、動植物生態互相影響?本科引進環境人文學科和人類世的讀本和有關討論。
此科目將探討以上問題,讓同學掌握環境人文學最前沿的辯論與新興的領域。科目大綱將從圍繞全球主要的綠色運動, 讓同學深入了解石油企業,砍伐公司, 化石塑料製品,水壩建設等嚴重破壞地球生態的工程和其環境抗爭。譬如,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是如何誕生? 你知道非洲的綠帶運動和印度的反那馬達水壩運動嗎? 認識一位世界知名對抗蜆殼石油公司的環保戰士Ken Saro-Wiwa? 科目通過小說、電影和紀錄片文本和資料著手,檢視環境正義、氣候變化、污染危機等議題如何跟殖民歷史,新自由主義,性別,階級,種族的權力關係糾纏互動。本科透過介紹人類世的殖民歷史、原住民的草根抗爭、和企業貪婪,和同學分析探究自然如何跟文化、和權力糾纏一起。
本科目的教題和材料配合和討論聯合國的十七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氣候行動,水上生物,陸地生物,清潔能源,減少不平等,性別平等,和平正義和強大機構等,讓同學對這些目標有更具體的歷史內容和當代認識。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四 下午12:30 — 下午02:15
導修:逢星期四 下午02:30 — 下午03:15
講師
白安睿教授
課程簡介
(UGEC2662與ANTH2510列為雙重編號科目。)
⽂化在社會各⽅⾯無處不在,包括我們如何進⾏商業活動。本科目將研究⽂化在當代商業中的⾓⾊,並從⼈類學⾓度研究⼯業社會中的⼯作和管理。通過對不同⽂化、地區和社會歷史背景的⼈類學探索,學⽣將了解商業實踐的⽂化邏輯, 特別是商業運作、組織和管理。本科目有兩⼤⽬標:⾸先,它揭⽰企業的⽂化⾯向和⽂化機制,演⽰⽂化在商業世界中的重要性,以及商業的⽂化意義。其⼆,它嘗試將⼈類學應⽤於商業實踐,向學⽣了解如何應⽤⼈類學的知識和⽅法於業務運營,並幫助實現商業⽬標。通過探討包括(但不限於)如何灌輸工作倫理、勞動關係、工作場域的性別和種族問題、資本主義及其不滿,以及對市場資本主義的各種生產上和消費上的回應與行動,本科目關注這些可持續發展⽬標:無貧窮(SDG#1)、性別平等(SDG#5)、體⾯⼯作和經濟增長(SDG#8)、減少不平等(SDG#10)、負責任消費和⽣產(SDG#12)、促進⽬標實現的伙伴關係(SDG #17)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一 下午04:30 — 下午06:15
講師
霍揚揚博士
課程簡介
本科分析博物館和文化遺產概念和理論的歷史變革過程;以及當代博物館和文化遺產的多元化定義。透過個案研究及實地考察,本科旨在讓學生了解博物館及文化遺產保育工作的實際情況以及分析它們在現代社會所發揮的角色。這呼應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中有關構建多元包容和可持續的城市的願景。通過分析各項國際文化遺產國際公約及守則的歷史發展,本科勾勒出國際及地區性合作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世界文化遺產制度的的運作,對於達致可持續文化遺產保育和管理的重要性。這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17「促進目標實現的伙伴關係」中強調成功的的全球性發展需要強而有力的國際合作的論述直接相關。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2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五 下午02:30 — 下午04:15
講師
張靜雯小姐
授課語言
粵語
課程簡介
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匯聚了不同的人與不同文化,讓香港擁有融會揉雜、多元並蓄的特質。本科將通過形形色色的「群體」,讓同學從不同的面向了解香港歷史。作為中國的門戶、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前殖民地,不同種族、族裔、階層的人在香港有怎樣不同的生活、經歷、身份與社會認同? 這些不同的群體在香港從小漁村蛻變為機遇之地的過程中,分別擔當了怎樣的角色? 他們不同的故事又如何讓香港成為一個多元的文化大熔爐?本科與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s),尤其是目標#8「體面工作與經濟增長」、目標#10「減少不平等」、目標#11「可持續城市與社區」相呼應。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2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一 上午10:30 — 下午12:15
講師
張靜雯小姐
課程簡介
本科闡述香港從英國殖民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的歷史,涵蓋當中主要的事件與議題,著重展現香港政治制度、社會結構與經濟模式的演變,並關心香港在近代中國、亞太乃至全球的角色與定位。本科亦會探討殖民管治與中英關係對香港的影響,讓同學從多角度了解今日之香港怎樣形成。本科與三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相連繫:通過了解香港從轉口港到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與目標#8「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呼應;通過了解香港如何從種族壁壘分明演變為開放共融的社會,與目標#10「減少不平等」呼應;通過了解香港不同時期的社會政策如何促進社會變革與社會公義,與目標#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呼應。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2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一 下午01:30 — 下午03:15
導修:逢星期一 下午03:30 — 下午04:15
講師
譚萬基博士
課程簡介
(UGEC2950與ANTH2380列為雙重編號科目。)
本科目關注環境與人類生活經驗的關係。我們透過環境視察人類的多樣性,探究不同人群–從印度尼西亞高地族群到東京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當中他們應對氣候變化、核災難、空氣污染、廢品、森林採伐等全球性危機的言說與行動。人類學對環境的研究能否幫助我們面對上述危機,並探索一種能夠容納各種生靈的人性?這樣的探問如何可以激發我們做出改變,以創造一個讓我們共同生活的世界?
我們將從環境中沿著不同路徑來尋求參與和對話:農業起源的文化認知、資源使用與宗教信仰、傳統生態知識的辯論、全球化與國家介入、環境正義、土地掠奪、廢品與污染、災難與極端環境。透過案例掙扎求存中的人們的民族誌,本科目討論他們為何淪為貧民、他們的資源如何遭掠奪、他們做什麼來尋求公義;本科目涵蓋與可持續農業(SDG2)、應對氣候變化(SDG13)和促進和平、正義與制度問責(SDG16)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四 上午10:30 — 下午12:15
導修:逢星期四 下午12:30 — 下午01:15
講師
宋婧教授
課程簡介
(UGEC3203與GDRS3005列為雙重編號科目。)
這是一個跨學科科目,旨在從一個當代及地區差異的角度,審視有關性別及性的議題。本科從跨文化的視角閱讀和分析性及性別的不同意義及其建構。本科目探討性別關係及政治在現代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與歷史、文化、巿場、意識形態及資本主義經濟的變遷關聯,以及性與性別的議題如何與人口流動、工作、家庭、流行文化、大眾傳媒、消費主義等現象交織在一起。本科目旨在探討廣泛的社會議題,包括對婦女和女孩的歧視,無報酬的照料和家庭勞動,性與生育的健康保障和權利,在經濟資源方面的平等權益,並討論如何推進性別平等(聯合國2030發展計劃中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本科鼓勵學生探索性與性別的本土知識和在地經驗,對如何降低性與性別社會體系方面的社會不平等進行批判性地思考。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二 下午02:30 — 下午04:15
導修:逢星期二 下午04:30 — 下午05:15
講師
曹文傑博士
課程簡介
(UGEC3204與GDRS3006列為雙重編號科目。)
「活出女性主義」是一門探討怎樣應用女性主義的科目。具體而言,這課關心推動深刻而持續的社會改變的歷程裡,如何可以於每一步都活出女性主義的意識。因此,「活出女性主義」的焦點並不在於闡釋女性主義理論,而是探討配備了超越人我二分的女性主義意識後,促使社會改變的努力會有何不同。本科亦會探究長年殘害人類的宰制系統的根源,以及檢視推動深刻而持續的社會改變和建立人人基本需要都得到滿足的體制的可能,並會深入討論幾個另類實踐的經驗,例如修復式正義和共享經濟,學會從危難中看見希望。與此同時,本科亦會傳授成為行動者的實務知識,引介一些具有女性主義意識的修習,幫助行動者轉化跟社會改變相關的限制性信念、學會照料社會和政治創傷,藉此培育韌性,並且掌握以需要為本的促導技巧,善巧地排解在改變過程中裡裡外外出現的各種衝突。簡而言之,「活出女性主義」以培育具備女性主義意識的行動者為目標。「活出女性主義」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互相呼應;這些目標是聯合國所有成員國於2015年採納,作為於2030年前落實可持續未來的藍圖。本課程談及的另類實踐都直接促進多個目標的落實,包括目標5(性別平等)、8(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10(減少不平等)、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和17(促進目標實現的伙伴關係)。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二 下午02:30 — 下午04:15
導修:逢星期二 下午04:30 — 下午05:15
講師
韓鈴教授
課程簡介
(UGEC3213與GDRS3025列為雙重編號科目。)
本科檢視創新的多元性別面向,探索創新如何/為何/何時被性別影響,我們會探討在創新實踐中的性別流動與混雜性對創新所產生的意涵。廣義來說,創新是指為解決社會和技術性問題所產生的新思維模式、新知識、新科技、新設計與創意實踐。許多看似性別中立的創新產業/技術隱含各種關於性別氣質的看法,本科將賦予學生解構創新技術與過程中的各種性別權力的分析框架。本科融入聯合國可持續性發展目標(SDGs)的學習,重點探索性別平等和消除不平等的目標,洞察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的包容和可持續性。透過對多個案例的分析,如科技文化、健康與醫療、新興經濟模式等,能夠理解性別如何交織在看似中性的創新產物與技術。本科並探討多元與包容性、新興智能與通訊科技、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領導力如何形塑性別與創新間的關係,進而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社會耐挫性。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UGED
時間
大課:逢星期四 上午09:30 — 下午12:15
講師
Dr. ZHAO Yukun
授課語言
英語
課程簡介
成功,有志者事竟成也。故有成者,必遂志有為。事業有成者會以幹練自許,關係圓满者會覺得被接纳,兩種感覺均為精神健康的梁柱。
能遂志有成者,當具適應變化的能力:能兼容不同思想,靈活變通、推陳出新、情緒穩定、幹勁十足、百折不朽。行為科學研究說明:擁有某些自我特質可以增加成功機會。在這課業中,我們會赋予學生有關這些特質的理論與實徵研究知識,並在每週讓他們投入體驗活動,藉此培養他們這些特質,並將它們鑲嵌於日常的遂志活動中。利用在線自我評估平台,同學們可以追蹤自己在這些特質上的成長軌跡。
在這課業中涉獵到的成功自我稜面包括:理性自我、自知、自我超越、社交機敏的自我、被愛的自我、多元文化自我和全球性自我。
這門課與「促進精神健康與幸福」這可持續發展子目標關係密切。能達成自己重視的目標是幸福的泉湧。此外,感到有為和被接納更是支撐心理發展和健康的擎天柱。在這門課,同學們會學有助他們實現抱負,感到有為和被接納的概念和實踐技巧。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四 下午02:30 — 下午04:15
導修:逢星期四 下午04:30 — 下午05:15
講師
蘇欽華博士
授課語言
英語
課程簡介
(UGED3206與GDRS3011列為雙重編號科目。)
在廿一世紀後殖民香港社會,保存「集體回憶」已成為日常論述。從電影創作、溫馨故事、花邊新聞,到社交網站及社會運動,我們不斷「消費」、建構、及傳流各式各樣描繪「往昔」的敘述。此探索歴史的過程挑戰香港故事以經濟發展及富裕社會為主調的單一論述,並嘗試尋覓其中失落的片段和沉寂的聲音;亦同時探討有關敘述與個人、集體、以至地方的身份建構和歴史研究的關係,並歴史書寫背後不同的理念價值和權力網絡。
婦女生活與工作雖與香港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卻往往在歴史書寫中被遺忘。此科目希望透過研讀香港不同年代婦女的敍述重塑多面的香港故事,藉引用歷史文獻、自傳、傳記、家族及學校歴史、口述歷史等多樣史料,呈現婦女在父權社會的生活面貌,及她們在種種規限壓制下如何扮演照顧者、維持家計、推動社會改革多樣角色。女性敘述將放置於各自的歷史脈絡中,俾能將殖民統治下香港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轉變與個人體驗連繫起來。本科亦會討論自傳、傳記和口述歷史作為探索「記憶」、「自我」、「身份」關係的方法論。
本科目回應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直接關注一些幫助學生在目標5(性別平等)、目標8(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目標10(減少不平等)、目標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及目標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上的批判反思。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書院通識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二 下午02:30 — 下午05:15
課程簡介
「服務學習:改變社區由我做起」旨在讓學生透過社區參與,利用可持續的方法,協助本地社區或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本科目希望學生掌握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目標,與非政府團體、大學院系或研究項目合作,針對本地社區或弱勢社群的需要和面對的困難,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從而促進他們的福祉,令社區變得更美好。我們預期參與本科目的學員能夠在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活動中,整合服務和學習經驗,培養領導能力,加深自我認識,以及對他人和社會的同理心,並且反思自身的服務領導質素,尤其是重視內省和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此科目將分為多個班別,以對應可持續發展的不同範疇,例如貧窮、綠色能源、海洋污染等,進行相關的服務學習活動,讓學員與社區參與者培養對社區的關懷與凝聚力。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五 下午03:30 — 下午05:15
講師
李勁華博士
課程簡介
本科教學理念著重結合體驗學習及網上研習模式,從而向同學介紹一系列環繞全球化現象的激烈論爭,其中包括自由貿易、全球與在地文化、國家主權、生產全球化與勞工權益及反全球化運動。本科目的為協助同學建立對全球化不同的議題及觀點之基本掌握,並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框架下分析和評估部分全球化議題。通過在課程中進行的體驗式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提高全球意識與行動所必需的敏感性和能力,並能夠闡明在可持續未來上的個人立場。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五 下午 02:30 — 下午 05:15
講師
施維恩博士及 Miss FUNG Wing Yan
課程簡介
本科旨在讓學生整合自己的學術知識和技能,並與本地團體合作以滿足社區的需求。學生將要運用在 GESH2011 中習得的技能和思維方式,於社區實行各自的服務學習計劃。透過一系列的社區服務、自我反思和成果展示,加深學生對服務經驗的分析和體會,並引導他們反思大學教育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本科的體驗式學習方法將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同時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提高他們對社區的關注及參與。
學習成果
我們期望透過本課程,學生能在學習中:
- 瞭解社區的真實需求和他們面臨的現實挑戰;
- 應用多學科技能、知識和公民參與的概念;
- 培養對社區其他參與者的同理心和關懷,以加強公民意識;
- 加深自我認識,通過自我表達來重新檢視個人未來發展。
學分
2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五 下午 06:30 — 下午 09:15
講師
A: 吳翠霞博士
B: 謝思熹博士
授課語言
粵語
課程簡介
此為進階程度的體驗學習科目,在導師和專業顧問的指導下,學生獲分派到不同的社會企業進行深度實習,以了解機構在協助弱勢社群方面的各項工作。學生會取得商場實戰經驗、從而鍛煉他們的軟技能,以協助相關社會企業實踐創意及推廣營商新意念,並增加他們對不同社群需要的理解,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模式。
科目設計著重讓學生融入社會企業的氛圍。此科目能使學生有更多機會運用他們的專長,協助社會企業將業務發揚光大,一展他們的領導能力。科目鼓勵青年社群為社會企業出謀獻策,推動社會企業精神,並透過其獨特的營運模式,取得寶貴的實習經驗。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
時間
大課:逢星期五 下午 03:30 — 下午 06:15
講師
李大拔教授、梁寶建博士、黃穎瑜博士
授課語言
英語
課程簡介
本科目涵蓋四個主要範疇:
1. 個人對可持續未來的角色
我們如何能在一個公正社會活出美好的人生?個人能對全球性的發展作出什麼影響?這是每個學生必須問且必須重視的問題。本科目部份將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基礎探討該議題。
2. 可持續發展對未來的影響
本節將幫助同學反思如社會發展保持現狀,將對未來帶來什麼影響。本節將就數項對全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議題作深入討論,包括社會各界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反響。
3. 持續城市及社會發展、維繫全人健康
本節將加強學生對城市發展與全人健康的關係,運用健康城市的概念處理對健康有影響的社經及政治元素。擴闊學生對全人健康的概念,配合可持續發展。課程會針對可持續發展其中兩項目標:良好健康與福祉 (SDG3)、社區持續發展 (SDG11),同時亦會帶出其他目標如何配合,例如減少貧窮 (SDG1)、減低不平等 (SDG10)、健康權益 (SDG16)。
4. 創意與設計思維以達致可持續未來
本節將探討創意與設計思維,尤其是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及作業中善用設計創意。
本科最後一課,將有一公開論壇供師生自由交流,從而促進知識整合。
學習成果
(只備英文版本)
學分
3 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