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沙龙旨在于从跨学科及跨文化角度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以鼓励学生思考与当代世界有关的问题,并促进校内的知识讨论。

2017-18 你想‧現實

群瘋:在科學國際主義中想像精神疾病

講者: 吳易叡

精神疾病在世界各地看起來都一樣嗎?這是醫學界和人類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哲學家佛洛姆在他1955年著作《理性的社會》裡提到:「應該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診斷工具。」二戰之後,世界衛生組織所策劃的國際社會精神醫學的跨國計畫,就是想要藉由科學方法確認精神疾病的全球一致性,並建立國際精神疾病分類診斷準則。這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計畫除了受到冷戰的箝制,也仰賴五六零年代技術的成熟,更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回顧這段歷史,可讓我們檢討精神醫學在人類社會裡的角色、困境和挑戰。

2017-18 你想‧現實

The Room for Hope and Responsibility in Nature

講者: Cheung Chi Kwan Vincent and Klaus Colanero

Given the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e brain, does it make sense to talk about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Does nature allow for human responsible actions? Do the laws of physics leave any room for us to shape our future? On the other hand, if I want to hold a responsible attitude towards others’ wellbeing, can I disregard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nature? What does our current scientific knowledge have to do with our interventions on the environment? What do new discoveries in neuroscience have to do with criminal law? Through their dialogue the two speakers will show possible answ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2017-18 你想‧現實

於極權統治臨近之際尋找希望的政治

講者: 許寶強

經歷了2014年人大「八三一」的「三落閘」、「雨傘運動」退潮清場和秋後算帳、3+13上訴判刑入獄、DQ議員、修改立會規程,重大地打擊了香港民主化的希望;連續委任「醜聞纏身」者當政府高官,生態、房屋、教育、醫療、交通、退休、護老等問題不斷積累,也令不少港人,尤其是青年,失去對未來理想生活的希望。在這樣的一個「希望匱乏」的年代,如何思考「希望」?「政治」?以至「希望的政治」? 本講座借助Hannah Arendt對「極權主義」和公共政治的分析 ,以及Ghassan Hage對「希望」的分類,反思當代香港「希望匱乏」的困局,嘗試理解香港社會近年的集體情感狀態,並企圖尋找一種「希望的政治」,一種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生命的不完美、「肯定當下的愉悦和喜樂,尋求不斷增長自身的活力和能量」的文化政治。這樣的希望和政治,也許能夠有助我們直面並回應「極權主義」的臨近。

2017-18 你想‧現實

氣候變化下的自然災害:我們為下一個「温黛」作好準備了嗎?

講者: 陳永勤

全球氣溫過去三年連續破歷史最高紀錄,全球暖化的事實和人為成因毋庸置疑。雖然颶風卡特里娜和桑迪的可怕記憶逐漸淡忘,但是颱風天鴿的威力令我們思考下一個颱風溫黛是否和何時再蹂躪香港,特別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證明全球暖化將導致極端天氣及其產生的水文氣象災害更為頻繁和嚴重,因此,討論氣候變化的最新科學發現及其在全球、區域和地方層面的自然災害影響甚為及時和必要。本講座將首先回顧過去十多年來世界各地發生的巨大自然災害事件,並同時強調諸如颶風/颱風、風暴潮和洪水等水文氣象災害的普遍性。然後,通過討論氣候變化下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的破壞,從而揭示脆弱性和反彈性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演變。在香港的區域和本地層面,本講座將通過探討颱風、風暴潮和洪水災害,分析氣候變化的潛在威脅,並從減緩和適應對策、基礎建設和社會意識等方面評估如果一旦「溫黛」式的超級颱風襲港,我們是否已經作好了準備。最後,本講座將呼籲社會各持份者應通力合作和及早行動,共同對付全球暖化和應對巨大災害的風險和威脅。

2017-18 你想‧現實

新自由主義的喪鐘?共享城市,不只是共享經濟

講者: 伍美琴

過去兩個世紀市場經濟的實踐為地球少數的人帶來了豐富的物質生活。可是大部分的地球人卻要面對貧富不均,生態災難和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惡果。就是富裕地區如香港,貧富的兩極化讓社會充滿怨氣,像對未來失去盼望。近年世界各地都興起「共享」運動,挑戰我們從新思考城市生活是什麼?如何可以超越私有產權的現實來實踐共享生活以致人人可以擁有豐盛的人生?讓我們從理論談起,再回到本地和世界各地的實踐中,重拾對未來城市的想像,整裝待發,建立一個具生態價值和社會公義的經濟實體,讓每一個香港人共同享用!

2017-18 你想‧現實

藝自助,藝自療

講者: 梁以瑚

藝術是身體和靈魂整全與適在的處方。 藝術的作為是人在社群中以公民的身份,有責任地參與、表達、回應對身處世代的情和物。 藝術同樣鼓勵以感恩的「創造」,學懂安靜、凝視、對話、建立共處的空間。 是次講座將探討藝術在身心治療以及介入社群所扮演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