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沙龙旨在于从跨学科及跨文化角度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以鼓励学生思考与当代世界有关的问题,并促进校内的知识讨论。

2014-15 求真 x 處世

民意求真 科學處世

講者: 鍾庭耀博士

天地有理,人間有情。 民意求真,科學處世。 在這中西合璧、龍蛇混雜的社會, 如何承繼科學與民主的追求? 六四七一三二三……或有啟示。

2014-15 求真 x 處世

梁國雄與曾鈺成對談《廿一世紀資本論》

講者: 蔡子強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

《學海湧泉》:臭皮匠與諸葛亮

講者: 陳天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大學通識教育部)

語云:「三個臭皮匠,一個諸葛亮。」這話與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謎樣名言:「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前後、東西,互相交映,指出一個系統往往擁有眾成員所無的「湧現特性」。我們慣用的線性數學在這裏黯然失效,必需讓位給簡單扼要的「非線性數學。」後者輕易地擴充了亞里士多德名言的領域到所有現象的「量變。」但他完全沒有提出的「質變,」例如許多物理現象、所有化學反應、一切生命狀態,都也是湧現的常例。 本講取材於講者的通識教育新作:《學海湧泉》,從系統科學出發,企圖以平易的文字、中、小學程度的數學,鳥瞰今日的科學,也簡略地介紹複雜性科學裏分形的詭奇、混沌的啟示、自我組織的湧現與套疊、大自然的演變和群體社會的協調運作。

2013-14 價值、人生與社會

經濟學與社會公義

講者: 趙耀華教授(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

數年前世界資本主義從它的最發達地區爆發了一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製造無數的受害者。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的貧富懸殊日益嚴重。對這些現象的不滿容易令人產生對經濟學的不滿,也有人認為經濟學應該在提供更平等而安全的社會這個問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個講座討論在什麼意義上這個呼籲是合理的,在什麼意義上它是不合理的,最後會聯繫到凱恩斯在一個有名的演講中對百年之後的大膽預測。

2013-14 價值、人生與社會

手機、公義、與社會運動

講者: 邱林川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及傳播學院)

手機已是現代人的「第五肢」。它與公義有何關聯?「阿拉伯之春」以來,一種流行觀點認為,手機使社會運動所向披靡,因而是維護公義的有效利器。這種看法對嗎?有哪些偏頗、局限?特別當我們用更長的歷史眼光和更廣的全球視野來看這個問題?本次沙龍將較全面地梳理手機、社運與公義的關係,從13年前菲律賓「第二次人民力量」運動和12年前的韓國總統大選,到近年的「佔領華爾街」、中港兩地的勞工抗爭運動,以及斯諾登事件。原來社運不一定促進公義,手機也不一定推動進步。新技術手段終將達成怎樣結果?答案不在手機裡面,而在使用手機的你我ta。

2013-14 價值、人生與社會

《1984》與《美麗新世界》

講者: 王劍凡博士

奧威爾的《一九八四》(1984) 與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反烏托邦」小說。半個多世紀前,兩位作家以驚人的想像力分別築構了兩個「未來」世界的圖像,雖然兩人立場不同,取材各異,但所描述的未來世界卻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充滿各式各樣的操控與宰制。奧威爾所描述的是人類被迫受到高度的政治壓迫,而赫胥黎所描繪的是人類甘願受到科技和娛樂的支配。有論者認為,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事實是否這樣?我們身處的世界到底愈來愈自由?還是愈來愈不自由?悲觀背後,兩位作者又有沒有為我們提供任何出路?藉著這個講座,希望跟大家分享這兩部書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