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沙龍
「天人之際」的現代詮釋——當代新儒家的觀點
講者: 鄭宗義教授
天人關係是中國思想世界自古至今的一個重要課題。本講將先概述先秦、兩漢與宋明的各種論說,再分析當代新儒家如何繼往開來,在吸收宋明理學的養分上作創造性詮釋以回應現代性的挑戰。

通識沙龍
從MeToo到《芭比》:性別之戰存在嗎?
講者: 蔡玉萍教授
20世紀60年代以來,女性的地位在許多國家中已有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找到工作、接受高等教育,並成為專業人士。在不少國家,家庭暴力和性別歧視已被定為違法行為,安全的避孕措施也已被廣泛普及。但與此同時,處於領導位置的女性仍然少見,性暴力和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也以女性為主。正當女性主義者對停滯不前的性別平權感到沮喪時,反女權主義的強烈回潮和對抗運動進一步推動了全球右翼政治的擴張。有人認為,21世紀性別之戰已經在虛擬和真實世界中展開。事實真的如此嗎?在本次演講中,我將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並討論女性為爭取性別平等而進行的抗爭、男性為這種抗爭對他們在公共及私人領域造成的角色變化產生的焦慮,及二者之間愈發緊張的關係。

通識沙龍 – 福島巡禮:核災之後,再生之中
講者: 譚萬基博士不久前,日本東京電力開始把福島第一核電站儲存的核廢水排入太平洋,引起很多國家的關注和環保團體的抗議。究竟福島在2011年3.11 大地震和海嘯引發的核災過後,是否如日本政府所言,生活已經復歸正常?抑或如環保團體揭露的危機處處,輻射的遺害仍在?災後福島的生活日常,除了食物安全之外,跟我們有什麼關係?講者自2014年第一次踏足福島,將以他的田野體驗來探討這些議題。

通識沙龍 – 塑膠與中國現代性
講者: 胡嘉明教授塑膠是現代生活和工業科技發展的重要物料。但塑膠這個19世紀中葉才出現的化工物料是如何及何時進入現代中國的?塑料又是如何中介及影響政治與社會文化?此講座介紹幾個毛時代的塑料產品和影像呈現,初步分享塑膠與政治、社會和中國現代性的微妙關係。

通識沙龍 – 從一個氣象學者的視角看自然神學:上帝、時間和人類自由意志
講者: 張智北教授這個演講開始會介紹,爲什麽在人工智慧的時代裏,不管大學裏各科系所學的專業領域為何,可能都需要注意哲學。 對唯物論者,因爲物理定律決定論,宇宙大爆炸時就已決定一切,人類的自由意志只是假象。犯罪者身不由己,應該被懲罰嗎?對有神論者,上帝在創世就知道人類所有行爲。犯罪來自上帝給人類的自由意志。但是上帝所知不能改變,人怎麼會有自由意志?兩個相反的世界觀有同樣的挑戰。 物理科學還在繼續發展,但是宗教教義不易改變。聖經裏都是神在時間之内(A理論)的故事,信徒如果希望上帝回應祈禱,也在A理論框架裏才説得通。可是基督宗教堅持上帝在時間外(B理論),因爲擔心神的主權被侵犯。 氣象教科書常用自由波的共振來解釋強迫波動,可是分析馬登—朱利安振盪(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MJO)會發現它和自由波沒有共振,因爲物理和散頻都根本不同。混沌機制和輻射强迫互不干涉,解釋了爲什麽對十天溫度預報沒信心,但是卻相信更久的全球暖化。這個啓示是,上帝讓人類有自由意志時依然可以握有絕對主權。這不但有利於對上帝製造罪惡指控的辯護,也對一個著名上帝先知的故事,做出了顛覆性但是更合邏輯的闡釋。

你係乜誰?你講咩話?—— 廣東話與文化認同的跨時空流變
講者: 程美寶教授近年來,香港、廣州等粵語地區的一些年青人,都提倡保衛粵語。誠然,語言是人們的身份和文化認同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到底他(我)們在講什麼樣的粵語?所謂的「香港粵語」和「廣州粵語」又是否有那麼大的差異?講者並非語言學家,僅嘗試從史料所見和個人在兩地生活之體會,以跨時空的視角探討相關的問題與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