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沙龙旨在于从跨学科及跨文化角度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以鼓励学生思考与当代世界有关的问题,并促进校内的知识讨论。

2010-11 寫給當代的經典 III

刻在泥板上的遠古智慧 --《吉爾伽美什史詩》

講者: 王劍凡
2010-11 寫給當代的經典 III

彭加勒《科學與假設》

講者: 王永雄

彭加勒 (Henri Poincaré, 1852-1912) 是法國數學家,他對相對論、混沌學 (chaos)、天體力學、拓樸學 (topology)、三體問題 (three-body problem) 等都有基礎性的貢獻。他是惟一同時在法國科學院 (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 五個學部獲選為會員的科學家。他的著作甚多,既有專業的學術論文,也有科普著作。要認識彭加勒,讀者可以從《科學與假設》(Science and Hypothesis) 入手。這本書共分為四大篇:數與量、空間、力、自然界,內容可說是包羅萬有。他提出了很多最使科學家感到頭痛的問題:究竟數學在甚麼意義上是科學?我們憑藉甚麼把經驗變成數據?既然實驗數據只得有限組,為何科學家仍然敢於把它們概括為適用於全宇宙的原理?他的解答,總是字字珠璣,而且流露科學家的純真,這就是彭加勒的書引人入勝之處。

2010-11 寫給當代的經典 III

追求美滿人生--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講者: 何偉明

《尼各馬可倫理學》可說是亞里士多德哲學著述中流傳最廣的作品。書中討論對善的追求,說明至善就是個人美滿的生活,從而論及各種性格和理智之品德,乃至公義和友誼等問題,論説大都合乎情理,平白易懂。但說到什麼才是最美滿的生活時,亞氏那從他自己哲學思想推導出來的答案,初看卻與常理差別很大,不易接受……

2010-11 寫給當代的經典 III

Erwin Schrödinger, Mind & Matter

講者: 朱明中

薛丁格是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他在物理學的影響既深且遠。薛丁格後來轉向思考生命的物質基礎,甚至進而思索人的意志及意識的本質。《生命是什麼》一書吸引不少早期的份子生物學家(如發現DNA結構的Francis Crick) 影響至鉅,被譽為廿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科學著作之一。從中,我們可以窺探一代物理學大師的精采思路。

2009-10 寫給當代的經典 II

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講者: 楊綱凱

科學是一門知識,也是一種活動和過程。認真考究科學發展的真正歷程,可能讓我們有意想不到的結論。孔恩本來主修物理學,在取得博士學位後卻改變學術方向,鑽研科學史。他在《結構》一書提出‘paradigm shift’(規範轉移)的概念,並指出科學發展過程不邏輯、不「科學」的地方。有論者謂孔恩讓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壽終正寢。科學到底是否「客觀」?此講旨在介紹《結構》一書,常規科學,科學革命與規範轉移等概念,並指出孔恩及後人否定科學知識客觀性的謬誤。

2009-10 寫給當代的經典 II

達爾文《物種起源》

講者: 董啟章

作家董啟章先生將為我們介紹《物種起源》的寫作背景和發表後引起的爭議;達爾文演化論的原意,社會達爾文主義對其所作的扭曲;演化論對清末及現代中國的影響;演化論在當代的修正和發揚,以及面臨的挑戰;並分享他對《物種起源》感興趣的原因,以及演化論對其創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