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 2010
時間: 4:30-5:30pm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樂群館梁雄姬樓
2010年榮獲提名的老師有七位。教務會通識教育委員會議決頒發「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予藝術系助理教授尹翠琪。
尹翠琪教授
引起同學的好奇心,使能夠在往後的時光,
繼續追尋自己的答案。」
尹翠琪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其後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獲文學碩士,並於2006年獲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主修中國藝術史。尹教授曾於香港城市大學任教,自2007年起任教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要教授中國陶瓷史、中國宗教藝術、中西藝術欣賞等;研究範圍集中於從宋代至清代陶瓷史及道教藝術。
作為新亞書院的畢業生及教師,尹教授執教多個新亞書院的通識科目,計有GENA 1113「學生為本教學與研討」、GENA 2152「藝術欣賞」、GENA 2262「中國藝術欣賞」,同時亦教授大學通識課UGED 2306「中國宗教藝術」等。
尹教授先學習西方藝術,後專注研究中國藝術。她糅合這兩種學習經歷,在GENA 2152「藝術欣賞」中,以大家耳熟能詳的中西藝術名畫作為楔子,如《蒙羅麗莎的微笑》及《清明上河圖》,帶領同學穿梭於成就這些藝術作品的歷史文化脈絡,分析中西藝術作品如何透過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展現藝術家對自身與時代的關懷。尹教授認為,縱然中西藝術的審美標準大相逕庭,但是藝術作為人類文明結晶,啟發同學採取不同的視角,去欣賞藝術之美,正是她的志向與責任。故此,在「藝術欣賞」的第一課,尹教授便以藝術家杜象的藝術作品《噴泉》(男性小便兜)為例子,說明藝術不是一種單純的視覺享受;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往往反映在它們所蘊藏的文化內涵當中。這也正是同學不明所以時,老師需要指點迷津的地方。
GENA 2262「中國藝術欣賞」則以不同的媒介作專題,說明中國藝術的多樣性。尹教授認為,從古到今,陶器、玉器、金器、漆器都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經常接觸到的器物。這些器物的工藝,與歷來中國人生活中的物質文化、美感經驗以至世界觀息息相關。但根據尹教授過往的教學經驗,這些中國藝術,對香港的同學來說,竟是完全的陌生與疏離。尹教授指出,「中國藝術欣賞」整個的課程設計,就是希望同學能夠從生活經驗出發,明白身邊一書一畫、一瓷一瓦、一鐲一珮得來不易,追古溯今,反思中國藝術以至中國文化千百年來的傳承。尹教授為達到這個教學效果,在課堂上,她會經常就所展示的藝術作品提出問題,讓同學發表意見。尹教授相信,只有經過思考與清晰表達,才能對知識有真正的理解。這亦是尹教授在每個科目裡都要求同學撰寫期末論文的原因。
至於涉及中國先秦信仰、道教以及佛教的UGED 2306「中國宗教藝術」,尹教授鑑於範圍極廣,採用了主題式的課程設計,將整個課程分為「墓葬與生死觀」、「佛教藝術」和「道教藝術」三個部分,時代橫跨新石器時期以至現代社會。尹教授指出,自古以來,人類的思想,主要以文字和圖像的形式來表達。尹教授希望同學修畢這個課程後,能夠擁有一套基本的工具和技巧,去認識宗教性的繪畫、建築、雕塑以及法器如何呈現不同年代、不同信仰的中國人對宇宙、鬼神、生死以及不朽的看法。尹教授笑指,修畢這個課程未必能夠幫助學生處理他們對死後世界的疑惑,但至少,她希望學生撇除死後只有一個小龕位的現實限制,能夠思考先輩為何願意耗費這麼多人力和資源去興建陵墓,並製作令人歎為觀止的陪葬品。
問及尹教授在通識教育上遇到的困難,尹教授坦言,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知識往往以一種註定被遺忘的姿態出現,最後能夠留在同學心中的,往往只有那些同學覺得與他們有切身關係,並深具意義的事情。是以作為一個通識科老師,尹教授認為自己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引起同學的好奇心,使他們能夠在往後的時光,繼續追尋自己的答案。尹教授尤喜歡GENA 1113「學生為本教學與研討」,以小組匯報的形式,提供一個分享與學習的平台,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聚首一堂,就著所關心的題目,作出研究、報告和討論。同學在課堂中展示自己探索的成果,供友儕質詢、批評、建議,師生各抒己見,和而不同。就像沒有絕對審美標準的藝術創作與通識精神,致廣大而盡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