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2022

本年度榮獲提名的老師有七位。教務會通識教育委員會議決頒發「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予 大學通識教育部的劉保禧博士以及人類學系的麥高登教授。

頒獎禮

日期: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時間: 3:30p.m. – 5:15p.m.
地點: 康本國際學術園二樓9號演講廳
報名: 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70874

歡迎所有教職員工和學生參加。

 

劉保禧博士

劉保禧博士
大學通識教育部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禮記・學記》

劉保禧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獲得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於2012年加入中大通識教育部,講授通識教育基礎課程UGFH1000 「與人文對話」。劉博士也是中大哲學的兼任講師,講授科目包括UGEA2150「中國文化及其哲學」、UGED2891「愛情哲學」等。2017至2020年間,他在台灣東吳大學哲學系擔任助理教授。

研究興趣是儒學、近現代中國哲學、比較哲學,編著有《字裏人間:人文經典與通識教育》(2021)。

教學理念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禮記・學記》。

我任教過的通識教育課程都是人文學科。而我相信人文學科的目標,是讓人深入地理解自我,理解世界。

反省是我教學理念的靈魂。人文教育始於我們的無知──我們不太清楚如何獲得關於自己和世界的知識。我們並不完全清楚自己如何產生觀念和經驗,也不清楚這些觀念和經驗如何跟人的能力和性情相關;此外,我們也不完全理解人類社會是如何形成的。人文教育卻幫助我們,反省自己所運用的概念,乃至反省自己的概念框架,藉此理解自我。通過主動介入反省,我們得以質疑自己的假設,挑戰自己的偏見,並培育更為全面細緻的角度,領略人類經驗如何錯綜複雜。

反省不是無中生有。每個反省背後都有故事。這些故事就是歷史,它塑造了我們今天的思想。如果不作反省,我們就會被當下的時刻所蒙蔽。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至少知道兩件事情:其一,人類經驗的有限性。在有意識作出任何選擇之前,日常生活中的觀念、習俗、制度已經被給予我們了。其二,人類經驗的可能性。人類所以如此這般地存在,可能是歷史的偶然。如果觀念、習俗、制度都是人為的創造,那麼人類的經驗可以是這樣或那樣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文學科使用歷史方法研究乃是解放──我們可以超越一己所處時空的限制,從更廣闊的眼光重新審視塑造我們的文化力量。

我的教學理念亦深受蘇格拉底影響,亦即透過對話的方式,質疑對方的預設。他認為哲學有別於一般的學問:哲學並非依據實驗或經驗觀察,而是純粹依據反省。所謂「反省」,我認為蘇格拉底的意思是說我們對於所思考的事情有一種抽離的觀點,不宜因循習俗或慣例。在蘇格拉底看來,反省活動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而非個體性的。從社會的角度提出問題,關注社會政治秩序以及政治領袖的德性。而做到這件事的最好方式,就是對話,因為對話容讓不同的觀點得以碰撞、交流。因此,蘇格拉底並非主張困在圖書館或困在自己的腦袋裡作個人沉思;反省應該是介入公共領域與他人交流討論。就像蘇格拉底,我的目標就是鼓勵學生以開放的態度與他人討論。蘇格拉底的對話者應該真誠看待自己的信念,檢視這些信念之間的關聯,並尊重自己的交流伙伴。蘇格拉底這些真知灼見,令我獲益良多。

麥高登教授

麥高登教授
人類學系
We discuss provocative questions in my classes, ranging from ‘Why are human beings so afraid of death today?’ to ‘Is patriotism good or bad for the world?’ to ‘Why does foul language so often invoke sex? Isn’t sex about love?’ to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Rational discussion using critical thinking, where we can all learn from one another, is the essence of university learning, and this is what I strive for in my classes.

(只備英文版本)

教學理念

(只備英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