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碑及未來路向

中大通識歷史

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的使命和實踐 - 梁美儀

詳情 >>
2022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語言統一政策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語言統一政策

為了配合中文大學的雙語政策,加強學生在中文和英文說話和寫作方面的能力,通識教育基礎課程(GE Foundation)的書面作業語言需與教學語言一致。

通識教育修讀要求的改動

至於「四範圍」,學分要求從9分減少到7分,以便讓學生更靈活地學習大學核心課程中的其他新課程。學生要從這四個範圍的三個範圍中選擇科目。因應大學致力於推廣中國文化,學生需要從範圍A至少選修一科,並在兩個領域中至少各選修一科與主修科目互補的通識課。

2012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

2012年,大學改為四年制,為提供學生共同的學習經驗與互相砥礪的平台,中文大學推出全新的通識教育基礎課程,供所有四年制的新生修讀。同學將閱讀一系列中外經典,在老師引導下,在課堂中與友儕討論重大議題。課程分為兩部分,讓同學探索科學與知識的世界,和追尋美好的社會與人生:

  • UGFH1000 與人文對話
  • UGFN1000 與自然對話
1990-2010
通識教育課程檢討與「四範圍」通識教育

2002-2004通識教育課程檢討與「四範圍」通識教育

  • 檢討範圍:
    • 釐清中大通識教育的目標與要求。
    • 重新規劃整體課程,所有通識科目分別納入四個知識範疇
    • 有效管理與素質保證機制,由校內專責委員會與校外專家按時評審課程。

1991-2003 靈活學分制與課程重整

  • 1991年本科課程改為靈活學分制,學生可在三年內修滿學分畢業,通識學分減至十五學分。
  • 通識課程重整,只保留「中國文明」為必修範圍。學生選課自由度增加 。
  • 「單線撥款預算」實施(1995),學系經費與教授學生人數掛勾,通識科目數量大增。
1980-1990
系統化之「七範圍」通識教育

1986-1991 系統化之「七範圍」通識教育

  • 1986年新學制下的通識課程
    • 通識教育學分較改革前顯著增加,佔中大本科生課業的百分之十五共十八學分。
    • 各書院仍為其學生提供通識科目,最多不超過六學分。
    • 其餘通識課程為全校統一課程,由通識教育主任統籌,學科由全校各學系提供。
    • 課程共劃分為七個範圍。

1984 本科生課程檢討

  • 加強通識課程,重組通識教育學制結構,清晰釐定通識教育目標,提高課程要求。
  • 委任通識教育主任實施和推動全校通識教育課程。
1970-1980
改聯邦制為單一制

1976-1986 改聯邦制為單一制

  • 學系合併歸大學管轄,負責「學科為本」教學。而書院負責「學生為本」教學,負責通識教育。
  • 由於教學資源歸學系管理,書院安排和統籌通識教育日益困難。
1960-1970
書院聯邦制下的通識教育課程

1963-1976 書院聯邦制下的通識教育課程

  • 書院各就其傳統的教育理念與課程安排,自行規劃通識教育。

1963 香港中文大學創校

  • 秉承各成員書院之教育理念,香港中文大學創校宗旨,即著重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均衡發展,強調訓練技術精英與培養領導人才並行。
  • 在課程編制上,自始即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為所有大學本科生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