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沙龍旨在於從跨學科及跨文化角度探討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以鼓勵學生思考與當代世界有關的問題,並促進校內的知識討論。

2016-17 猜‧情‧尋

愛與痛:從死別到生離

講者: 陳智豪

生離死別,一次也嫌多。但人生偏偏是一串串的相聚與別離。 假如愈愛愈痛,我們可有勇氣再愛?死亡,是叫我們害怕愛,還是更懂得愛? 讓我們在這個晚上,一起真誠地面對自己,一起經歷愛與痛的成長。

2016-17 猜‧情‧尋

可悲.可喜.可憎.可安?--自然(教育)中的感情

講者: 李靄儀(小雨)

一班學生,一個導師,走進大自然,自然教學便會產生?那是一種怎樣的情感?那是自然而然產生。 甚麼是自然教學?自然教學裏的情感如何產生?是探究?是提升?導師所扮演的角色是甚麼?

2015-16 給未來的自由十講

自由人的教育

講者: 梁美儀

教育的目的,是要人獲得規範、抑或令人解放?在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浪潮下,教育要為社會提供高質素的生產力,還是要培育自由的世界公民?講者透過重讀盧梭《愛彌兒》與杜威《民主與教育》兩本經典著作,與大家一同思考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問題。

2015-16 給未來的自由十講

殖民主義下的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

講者: 羅永生

自由、人權、民主是「普世」價值嗎?自由主義如何看待殖民主義?尊重多元文化是反殖運動的成果嗎?……是次沙龍會由自由主義與殖民主義的歷史糾葛說起。

2015-16 給未來的自由十講

自由與人的完整性

講者: 周保松

自由是重要的政治價值。但自由為什麼那麼重要?當自由受到約束和限制時,我們的生命會受到怎樣的傷害?這次講座嘗試用「人的完整性」這一概念來思考這一問題,並藉此論證自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15-16 給未來的自由十講

學術自由

講者: 蔡寶琼

院校自主是保障學術自由的基石,但近來香港高等教育界面對各種「疑似」的政治干預,不得不教我們重新檢視香港的大學管治體制。回溯歷史,香港的學術自由在後九七年代屢受衝撃,大學作為真理的護牆,學者作為知識的僕人,會否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看似離地的大學教育,所謂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跟每一個「在地」的香港人又有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