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沙龍旨在於從跨學科及跨文化角度探討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以鼓勵學生思考與當代世界有關的問題,並促進校內的知識討論。

2015-16 給未來的自由十講

殖民主義下的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

講者: 羅永生

自由、人權、民主是「普世」價值嗎?自由主義如何看待殖民主義?尊重多元文化是反殖運動的成果嗎?……是次沙龍會由自由主義與殖民主義的歷史糾葛說起。

2015-16 給未來的自由十講

學術自由

講者: 蔡寶琼

院校自主是保障學術自由的基石,但近來香港高等教育界面對各種「疑似」的政治干預,不得不教我們重新檢視香港的大學管治體制。回溯歷史,香港的學術自由在後九七年代屢受衝撃,大學作為真理的護牆,學者作為知識的僕人,會否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看似離地的大學教育,所謂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跟每一個「在地」的香港人又有何關係?  

2015-16 給未來的自由十講

藝術與自由

講者: 楊秀卓

當五人突然被失蹤、被報平安,被自首、被中國人……這裡要幾荒謬就有幾荒謬。法國的巴黎、印尼的耶加達、土耳其的依斯坦堡、巴基斯坦的賈爾瑟達…….世界要幾暴力就有幾暴力。藝術如何成為可能? 十年後的香港? 藝術又如何成為可能?

2015-16 給未來的自由十講

我們有自由意志嗎?

講者: 劉創馥

我們有自由意志嗎?我們的行為是否完全被自然規律所決定呢?大腦是否只不過是一部非常複雜的「機器」?還是有一種非物質的靈魂,可以不受自然規律支配呢?若我們的決定和行為都受自然規律支配,我們還可稱得上有自由意志嗎?傳統的哲學和新近的腦神經科學可以解答這些問題嗎?

2015-16 給未來的自由十講

非洲傳統的自由概念:與儒家及自由主義之比較

講者: Prof. Thaddeus Metz

In this talk, the speaker will expound a conception of freedom that is commonly held by those working in the sub-Saharan Afric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Roughly, according to this view, one is more free, the more one is able to enter into communal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After spelling out this relational notion of freedom, Prof. Metz will compare and contrast it with conceptions of freedom from other major traditions, specifically Confucianism, which is also relational, and liberalism, which is individualist.

2015-16 給未來的自由十講

「並非不自由」
——由認知束縛,到發現每個人本然的自由

講者: 常展法師

從佛法的觀點看,人並非不自由的,而是由於錯誤認知我們的身心世界,而做成種種的自我束縛;所以只要撥亂反正,我們就可以發現每個人本然的自由。 襌宗四祖道信前来拜師,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脱法門。」三祖僧璨說:「誰縛汝?」道信答:「無人縛。」僧璨說:「何更解脱乎?」於是道信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