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沙龍旨在於從跨學科及跨文化角度探討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以鼓勵學生思考與當代世界有關的問題,並促進校內的知識討論。

2012-13 融通:求學與做人

科海拾貝--科學研究的源頭活水

講者: 辛世文

科學家窮其一生,埋首研究,孜孜不倦不餒。他們的原動力從何而來?科學研究,貴在新思維、新門徑、新突破。 創新的源頭在那? 創新可以鍛練學習嗎?

重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講者: 楊照先生

當大家都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當解讀達爾文的書已經這麼多,而達爾文的話對很多人來講又是枯燥煩悶,我們為何還要細讀它?台灣作家楊照自2005年 起以「現代經典細讀」為題開課,每期討論兩本「現代經典」。作為一個文學人,他的選擇卻包括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講課內容更結集成書。讀達爾文對一個 知識人來說,有何意義? 楊照說,經典是難以被簡化的書:讀《物種起源》的簡化本,你會看出「達爾文主義」,卻不會見到真正的達爾文。他又說,讀經典帶來自由。這自由要怎樣理解? 普通話主講 In Putonghua

2012-13 融通:求學與做人

為何閱讀經典?

講者: 李歐梵

當浩瀚書海都可在雲端下載,在指端隨手捻來,當維基百科(英語版)已有四百多萬個條目,當書 中不一定有黃金屋,認真去讀一本書,還有甚麼意義?為什麼時至今日,仍然不斷有人呼籲重讀經典,仍然有出版社以再版經典為重任?文學、哲學、歷史,這些 「無用之學」為什麼仍為人所追求? 求學,到底所為何事難? 普通話主講 In Putonghua

2012-13 融通:求學與做人

醫學:科學還是人文?

講者: 沈祖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疾病侵害的只是我們的身體嗎?病人都感激「治癒」他們疾病的醫生?如果不,那是為什麼?有東西比生命更重要嗎?科技是否足以拯救生命以及人的尊嚴?今日的醫護人員為何灰心消沈?現代醫學缺少了甚麼?到底,醫學是科學,還是人文? 從醫學院畢業以來,三十年的行醫經驗讓沈祖堯對生命的意義有深刻的反思。他從病人身上學懂很多重要課題,沙士一役更讓他及其他醫護人員上了寶貴的一課。在這次的講座,沈祖堯將分享這許多的經驗及想法,並討論我們該如何看待生與死。

2012-13 美好社會

艱難的起飛--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

講者: 陳健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社會學系)

公民社會是由自主、多元開放的民間組織和網絡所構成的公共領域。一個健全的民主制度必須要有民間社會的配合。中國政府一方面擔心公民社會的發展會挑戰政府的權威,另一方面卻亦希望它可協助提供公共服務。在重重關卡下,中國的公民社會近年如何奮力起飛,刻下發展如何,往後的路又將如何走? 是次通識沙龍的講者陳健民是中大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主任,與內地公民組織聯繫緊密。關心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朋友萬勿錯過。

2012-13 美好社會

盧梭《社會契約論》

講者: 梁美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大學通識教育部)

「人生而自由,而無處不在枷鎖之中。」《社會契約論》的名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靈?鼓動了多少人奮起爭取?然而,盧梭提出「公共意志」,又被不少學者指為集體 主義、極權政府的先驅。人的自由,是生而有之抑或等待政府賜予?在自由與極權之間,盧梭是搖擺不定,前後矛盾,還是有他深入獨特的理解?閱讀原典,是我們 尋找答案的不二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