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沙龍旨在於從跨學科及跨文化角度探討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以鼓勵學生思考與當代世界有關的問題,並促進校內的知識討論。

2013-14 價值、人生與社會

都市想像與社會價值

講者: 梁啟智博士(香港中文大學 博群領袖課程)

當一個地方被想像為龍蛇混雜,一般人就不會願意前往,最後促使這個地方真的變得龍蛇混雜起來。現實的城市景觀和我們的想像中的城市景觀,有着微妙的互為關係。那麼,我們又是如何想像香港這個城市的呢?不同群體之間的想法,又會有些什麼分別?或者,在我們投訴香港的城市面貌變得陌生之前,還得先問一問自己,這些改變是來自我們社會當中一些怎麼樣的價值觀。畢竟,要改變我城面貌,很可能先要由價值談起。 梁啟智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博群領袖課程副主任,博群計劃高級項目經理。專欄文章常見於《明報》。

2013-14 價值、人生與社會

民主的三種模式:代議、直接與審議

講者: 陳健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

有說民主壞處甚多,但卻是各種政治制度中最好的一種。有說民主不能保證選賢與能,但卻能防止暴政橫行。民主究竟所為何事?除了消極地防止暴政外,民主能否做 到人民當家作主?而人民當家作主是否會帶來好的管治。講者將分享他對上述問題的思考,並討論三種民主的觀念:通過普選產生的行政與立法代表的代議民主、由 公民直接參與公共政策決定的直接民主,和通過一個開放的公共領域進行理性對話的審議民主。

2012-13 融通:求學與做人

知也無涯?

講者: 莫理斯教授

What makes new knowledge possible? With “DNA: the secret of life” discovered and read, the Higgs boson almost certainly identified, and matter manipulated at the smallest possible scale, will we soon — in a century, say — exhaust everything there is to know? The world has witnessed an accelerated rate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since the 17th century. Standing here and now, after Darwin, Curie and Einstein, how much more can we hope to discover? Professor Sir James A. Mirrlees, Master of Morningside College and Nobel Laureate in economics sciences, will share with us his thoughts and insights on this intriguing topic.

2012-13 融通:求學與做人

從廣島到福島

講者: 田中利幸教授

演講將講述日本如何開展和擴張其核能工業,成為全球核能大國之一;探討日本推動「和平使用核能」背後的動機,是扶植其製造核武的能力;討論日本當下的反核運動,包括田中利幸本人所參與的核能民眾法庭。

2012-13 融通:求學與做人

科海拾貝--科學研究的源頭活水

講者: 辛世文

科學家窮其一生,埋首研究,孜孜不倦不餒。他們的原動力從何而來?科學研究,貴在新思維、新門徑、新突破。 創新的源頭在那? 創新可以鍛練學習嗎?

重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講者: 楊照先生

當大家都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當解讀達爾文的書已經這麼多,而達爾文的話對很多人來講又是枯燥煩悶,我們為何還要細讀它?台灣作家楊照自2005年 起以「現代經典細讀」為題開課,每期討論兩本「現代經典」。作為一個文學人,他的選擇卻包括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講課內容更結集成書。讀達爾文對一個 知識人來說,有何意義? 楊照說,經典是難以被簡化的書:讀《物種起源》的簡化本,你會看出「達爾文主義」,卻不會見到真正的達爾文。他又說,讀經典帶來自由。這自由要怎樣理解? 普通話主講 In Putong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