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沙龍旨在於從跨學科及跨文化角度探討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以鼓勵學生思考與當代世界有關的問題,並促進校內的知識討論。

2012-13 美好社會

聖人為惡--傅山與明代的好名現象

講者: 巢立仁博士(香港中文大學 自學中心)

「聖人為惡」,「小人為善」,這是明末大儒傅山的言論,主張似見怪特,而實乃針對明代重要社會現象--好名要譽的反省。發言是明代士人的「風尚」,爭論是明代社會的「常態」,明代是一個「嘈吵」的時代,對人性、對士風、對文章、對器物、對禁忌、對政事、對皇帝的行為等,人人都有一番「卓見」。然而明人好言,實多因好名,風氣之烈,連後來的清太祖也刻意撰作「好名論」告誡君臣不要為名所誤。新奇出眾的發言可以成就超越本位、超越時代限制的名聲,明代士人多言要譽的現象,是明代的政治制度、社會環境,與明代士人的價值觀所促成的。明末清初的傅山,遭逢家國破亡,對明代言論傾國,文士爭名的情況,反思細省,直切根源,對促成好名現象的各元素綜合批判,發為驚人之論,然而議論本身,抨擊鞭撻,惡諷巧斥,奇峰突起而不留餘地,與明代的好名之論,實頗見相類。 * 是次活動與商務印書館合辦 The event is co-organized with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2-13 美好社會

柏拉圖的理想國

講者: 何偉明(香港中文大學 大學通識教育部)

古希臘雅典是有文獻記載中最早的民主政體,可以說是現代民主的源頭,然而柏拉圖對此卻提出尖銳批評,認為「民主是一種無政府狀態」,並在他的著作《國家篇》 裏籌劃一個建立在理性和知識上的理想國度,在那裏管治權只落在哲學家手裏……民主是今天大多數人認同甚至爭取的政治模式,也被視為古希臘留給後人的寶貴文 化遺產,為甚麼一個也許是名聲最大,對後世影響最深的雅典公民會這樣強烈反對它呢?亞里士多德雖然從人性和群體生活目的等不同方面批評其師的政治觀點,但 他對於民主政治還是有所保留。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民主提出了甚麼批評?他們的理想政治秩序是甚麼?柏拉圖的政治理想固然引起很大爭議,但背後有甚麼值得 深思的動機?回顧兩千多年前知識分子對理想社會的看法,對我們思考今日的政治狀況或許會有一些啟發。

Plato’s Apology

講者: 張燦輝

「不思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苟延殘喘。」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在其《答辯詞》的這句是西方哲學的座右銘。他的審判及其死亡更是西方文化史一件極重要的歷史事件。故此,《答辯詞》是我們理解蘇格拉底思想和古希臘文化必須研讀的經典。

《社會契約論》

講者: 梁美儀

「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盧梭被視作法國革命的「導師」,他《社會招約論》的名句,鼓動人心。但甚麼是自由?細讀原典,才知道盧梭認為人應放棄天然的自由,實現公民自由和道德自由。後兩種自由,要透過公期意志達至,而公典意志又被視為極權統治的濫觴。《社會契約論》,是自由戰士的聖經,還是獨裁者的寶典?

《古蘭經》

講者: 余之聰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經典。對穆斯林而言,它是真主給予世人之救贖之道;但對非信徒而言,《古蘭經》又有何意義呢?

從虛榮到愛好:讀經典必經的路

講者: 楊陽

Italo Calvino著作無數,為人好寫是肯定的。在Why Read the Classics一書,他卻要說好讀、愛讀、迷讀經典。Calvino不說教,不以空洞的話語大讚經典偉大,反而坦蕩蕩地說出讀者面對經典的恐慌與困惑,喜樂與驚喜。從Voltaire的Candide,他看到人生的抉擇,Cyrano de Bergerac的The Other World, or the State and Empires of the Moon 讓他享受十七世界登陸月球的奇異幻想。這些,他稱之為「從自由和妙趣引發的智慧」。連繫著這眾多閱讀經驗的,是一個關鍵問題:我如何確立自身和這本書的關係?Calvino沒有答案,但點出在這讀短篇小說、二手文章的年頭,急於求答案正是讀經典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