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沙龍旨在於從跨學科及跨文化角度探討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以鼓勵學生思考與當代世界有關的問題,並促進校內的知識討論。

2010-11 寫給當代的經典 III

何謂啟蒙:從康德到傅柯

講者: 劉國英

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被視為後現代思潮的大旗手,卻於晚年重新發問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於1784年已經提出的「何謂啟蒙?」這一問題,並宣稱康德是把哲學實踐顯現成批判風骨的先驅。把康德和傅柯的〈何謂啟蒙?〉一文一起閱讀,可以看出後現代思潮與現代批判意識之間的承傳和轉化關係。

2010-11 寫給當代的經典 III

Incompleteness: Godel, Escher, Bach and Godel’s Proof

講者: 張亮夫

奧地利數學家哥德爾 (Godel) 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發表了一個驚天動地的「不完備定理」(Incompleteness Theorem),改寫了人類對數學本質的看法。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內格爾 (Nagel) 和紐曼 (Newman) 出版了一本很有啟發性的科普小書《哥德爾証明》 (Godel’s Proof),令更多人能領會哥德爾的思路。 《哥德爾証明》一書映響深遠,更成為七十年代一本科普暢銷書《GEB : 一條永恆的金帶》(Godel, Escher, Bach : an eternal golden braid)的啟發。

2010-11 寫給當代的經典 III

飛越長生:文學與藝術作品中埃及豔后的自殺

講者: Robert Gurval

在西方文化中,每當提及既著名又難忘的死亡場面,無論是文學、戲劇或視覺藝術,總不缺埃及豔后克麗奧佩脫拉(Cleopatra)自殺這一幕。而這個故事主要取材自普魯塔克(Plutarch)撰寫的馬克安東尼(Mark Anthony)傳記。克麗奧佩脫拉的自殺由欺騙、謀慮及死亡三大主題構成,高潮則當然是蛇吻一刻。本講座檢閱文學及視覺藝術中有關克麗奧佩脫拉自殺的代表作,從何瑞斯(Horace)寫的抒情詩《克麗奧佩脫拉賦》(Cleopatra Ode),到HBO有線電視網絡的「羅馬」系列,探討自殺於古典時代及其後世代的強大象徵意義。本講座亦嘗試討論克麗奧佩脫拉最後之舉──蛇吻──能否為她帶來救贖及飛越長生。

2010-11 寫給當代的經典 III

聖經

講者: 黃根春

本講座會探討聖經的歷史地位,其作為神聖書卷的轉變及其文學價值 講座內容  聖經的歷史地位 基督宗教 猶大教  聖經作為神聖書卷 二千年來 (生命轉化;對西方文明的影響) 18至19世紀 (開始對東方亦有影響) 20至21世紀 (後二次大戰:從宣教轉移到對話) 聖經作為文學作品 新舊約的文本重構 語言及其概念的特徵

2010-11 寫給當代的經典 III

刻在泥板上的遠古智慧 --《吉爾伽美什史詩》

講者: 王劍凡
2010-11 寫給當代的經典 III

彭加勒《科學與假設》

講者: 王永雄

彭加勒 (Henri Poincaré, 1852-1912) 是法國數學家,他對相對論、混沌學 (chaos)、天體力學、拓樸學 (topology)、三體問題 (three-body problem) 等都有基礎性的貢獻。他是惟一同時在法國科學院 (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 五個學部獲選為會員的科學家。他的著作甚多,既有專業的學術論文,也有科普著作。要認識彭加勒,讀者可以從《科學與假設》(Science and Hypothesis) 入手。這本書共分為四大篇:數與量、空間、力、自然界,內容可說是包羅萬有。他提出了很多最使科學家感到頭痛的問題:究竟數學在甚麼意義上是科學?我們憑藉甚麼把經驗變成數據?既然實驗數據只得有限組,為何科學家仍然敢於把它們概括為適用於全宇宙的原理?他的解答,總是字字珠璣,而且流露科學家的純真,這就是彭加勒的書引人入勝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