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亂離時──《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零至一九六九年‧散文卷一》
講者: 樊善標此書選錄一九五零至一九五九年間的散文,主要採自香港出版的報紙副刊、雜誌,以及單行本,共收入六十位作者的一百多篇散文。從知識分子、職業作家、以至文壇新銳,皆有所取。家國情懷、離散心事、政治理念、文藝追求、市民感受、青春姿態,雜然紛呈。 歷史與記憶的關係複雜多元,文學承載過去的方式與歷史著作不同,但應無高下之分。一九五零年代的香港飽受中國內地政權更易、美蘇意識形態爭霸的影響,由此引發了本地社會文化的根本變易,迎來香港文學生成自身面貌的契機,而當時的香港文學也以異於歷史著作的方式銘記了那個年代。人在亂離時,情深語亦真。本講以編者身份嘗試從大時代的人生轉折、政治對壘與個人抉擇、職業作者生涯、文學傳統的流轉及文學新人的培育等角度,讀取一九五零年代香港散文中的有情歷史。
2021-22 十傳拾美從語言獲得看母語的傳承
講者: 李行德從語言的使用領域來看,粵語是一個方言,普通話是漢語標準語和民族通用語;從語言規律的角度看,粵語同時也是一個具有自身音系,詞彙和語法特點的語言系統。兒童在本地長大,既要傳承母語,同時也要學習其他語言,當中包括普通話和英語,還要學習漢語和英語的書面表達。何謂母語?母語蘊含著什麼認知能力?本講座從粵語,上海話和普通話的兒童語言發展情況來看語言的傳承,指出母語核心部分的獲得是一個由內在機制推動的自發過程,極其迅速而遠遠超過兒童所接觸的語言環境,但母語一些複雜結構與不同層次語體的使用,以及書面語的掌握,則需要長期積累。在多語多方言的環境,方言與標準語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語言獲得研究的一些發現,對我們瞭解語言政策及方言與標準語之間的關係,具有一定啟示。
2021-22 十傳拾美物理今昔
講者: 朱明中自古以來,哲學與科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是追尋各種物質與物理現象的統一描述。例如原子學說認為萬物皆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這些「原子」——現代稱為基本粒子——的互動,衍生萬物,因此基本粒子的性質便是理解各種物理現象的基礎元素。近年的幾個物理學的重大突破 – 包括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於2012年運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偵測到希格斯玻色子(俗稱「上帝粒子」) 的存在,及美固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於2015年探測到重力波——標誌着基礎物理學黃金時期的開始。這些發現不但本身極為重要,亦開啟了探索新物理的大門,有可能帶來能顛覆我們對物質和宇宙的基本結構的概念!講座將會淺白地介紹這些突破性發現,以及基礎物理學的發展。
2021-22 十傳拾美探索香港的海洋生態美
講者: 梁美儀香港得天獨厚,三面環海,海境美麗宜人,同時造就了漁業和海上貿易。香港西邊環抱珠江河口,東邊迎向西太平洋,從東至西海域海水由鹹變淡。香港面積雖小,但卻擁有260多個小島及不同的地質,它們構成長而複雜的海岸線,當中包含多元化生境,如濕地、泥灘、紅樹林、岩岸、沙灘、海草床及珊瑚礁等。多元化生境孕育出6000多種海洋生物,佔全中國海洋生物四分之一之多。是次講座中,梁美儀帶領大家從歷史和科學角度探索香港的海洋生態美,介紹一些重要相關人物故事和有趣的海洋生物。他亦會和大家探討香港海洋生態正面對的威脅和挑戰,尋找應對策略和永續發展的路向。
2021-22 十傳拾美兩種法治:《墨子》與《韓非子》對法的思考
講者: 趙偉偉雖然現代社會的法治思想起源於歐洲,但華夏傳統既有其明文法的歷史,亦有其相應之「以法治國」思想。常處於現實政治主軸背後的《韓非子》便是一例。而「法」作為客觀標準之概念,更可上溯至墨學。墨學論法,以天之常道規範人之社會;韓非論法,則以君之權勢規範民之活動。兩者對比,可引出我們對法理的思考,也可在傳統主流思想如《道德經》、《論語》之外發現華夏對明文法的另類態度與運用。
2021-22 十傳拾美香港殖民地時代的商業發展
講者: 科大衛為什麼香港在殖民地時代從一個邊沿的小島發展為世界的商貿中心?多年來的說法,因為有英國人的法制,中國人的勤勞,是真的嗎?又另一個說法,以為香港的成功是非政府干預市場的後果,這個也是真的嗎?這次講演,由商業制度出發,再考慮香港在英國帝國的特殊情況,探討香港商業發展的道路。